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招生方式一直走在創新標竿的清大,還能往多元、開創更邁進!

網羅特殊人才 清華大學「拾穗計畫」
                                                                                                                              魏坤賓
清大一直都站在引領招生創新風潮之先的位置
從大眾耳熟能詳的繁星計畫,一直到特殊選才的「拾穗計畫」,清大一直都擔任引領招生創新風潮之先的角色。該校不僅網羅人才不餘遺力,在程序的實際做法上,更是不斷注入創新的元素,試圖突破現行招生方式,讓一般「無法經由現行招生管道入學或透過現行招生管道入學相對不利,但符合校系選才需求」之學生有機會進入清華就讀。這樣的精神與用心,甚值得社會大眾給予高度肯定!

希望未來能再有所突破
下列兩項因素如果未來能再有所突破,必將是現行大專院校招生方式的重大變革。

首先,冀望清大能帶頭融入新的選才標準
清大固然已網羅各領域特殊才能或特殊優良行為學生,包括:總統教育獎得主、資訊軟體、物理、生物、多國語言、西洋棋、文學創作、冒險、滑輪、表演藝術、社會公益楷模,以及經濟逆境奮發向上之全國傑出學生,錄取面向十分多元。
前述選擇標準,基本上是分為兩大類:一為「具有特殊才能」,二則為「具有特殊優良行為」;特殊優良行為之選定入學,有其肯定學生奉獻社會行為的價值意涵,值得肯定。至於讓具有特殊才能之學生以此方式入學,乍看亦能得到大眾之認同。然而,再進一步探究,後者之精神本質仍在於擇取各領域之「資優、頂尖或特殊」專才;固然符合顧名思義之「特殊」選才標準,但選擇之面向本質仍然有待商榷。

進入大學之後,是否應該直接分發系所學習專業領域之課程,以延續其天賦異稟之特殊才能?清大在此項程序上,採取了以「清華學院學士班入學,該班特色為大一不分系」之作法。顯然清大持「大一不分系」之模式,背後應該也考量了具有特殊資質的菁英,其潛在能力不應過早被界定,或者仍有其他待進一步輔助、確認之必要。
能力特殊的資優學生,固然在某些領域有超越一般人之處,對學術、知識的研究也有其一定的存在意義。但是,頂尖的專才縱然一路鑽研學術至最高領域,如果沒有其他社會性學習,本質上仍然無法擺脫「偏才特質」的疑慮。

台灣的大專院校,究竟該如何培養未來趨勢下的人才呢?就此部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經表示過其觀點。他認為:大學最重要的還是通識教育,而專業應該是研究所後再學習的,這樣訓練出來的人才,才會是領導人才。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也提到:應該先「學會做人」,再來談與就業相關的「學會做事」。這兩位深度影響台灣社會的重要人士,不約而同的提到「學會做人」的重要程度遠高於「學會做事」的專精能力學習 (詳參:張忠謀:通識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聯合新聞網2015)。顯然的,前述兩位先生的看法是:未來具有影響社會深遠能力的人,未必是在某一領域具有特殊能力的天才,而應該是具有高度社會性發展學習的人,才能在未來趨勢中影響社會,引領大眾。

到底甚麼樣的學習歷程,可以符合張忠謀、嚴長壽兩位先生眼中的「學會做人」之標準呢?讓我們試著從下列實驗教育學生之特質、特色,檢視能否符合他們兩位的看法。

一、驗教育學生具有多元的學習歷程
除了五大領域課程,尚有大量系列且完整的藝術學習,如音樂、美術、戲劇、木工、金工、泥塑、手工編織及農耕等課程;課程中主軸理念明確,各科之間縱橫交織,組成完整面向的生活學習,提供學生完成自我發展的需求。讓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養成鋼鐵般堅強的工作意志力、和諧解決問題的能力、清明的思想及豐富的創造力。

二、能成為團體中的影響者
自幼即在肢體、合作(如合奏、合唱)的學習中,產生正向、積極與健康的影響力,能成為團體中的影響者,而不僅止於發展「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或只是團體中的「存在者」而已。例如:
華德福教育引導學生成為邁向自由的人,不只是「被管理或管理自己」的角色,是要能成為自己發射光芒的影響者!
台灣目前的社會現況,薪資給付成為僅是工作與管理的對應報酬,卻無法讓能力完整地展現;特定事務的工作分配可以是管理的內涵,但能力特質的展現,不該成為只是被區劃、管理的對象,必須透過自我放射,產生影響力。

三、真正的社會能力,未必是一般紙筆測驗所得檢測而得
這些實驗教育下成長的學生,可以透過各類累積的成果、作品,展現上述的特質與能力;但這些能力,卻未必是一般紙筆測驗所得檢測而得。

欲達到人格、心理健全,身體、學習能力必然也要發展夠完整。而這類學生,不但身體、學習能力都發展夠完整,更是人格、心理健全,具有影響未來社會的能力發射者,絕對是各大專院校應該透過「特殊選才」極力網羅的學生。
基於上述解析理由,日後清大不但應該延續其招生創新引領者之特色,更須將此類學生之特質列入特殊選才之標準,以讓這些學生進入學校,成為發射光芒的影響者!清大以外之其他大專院校,也應該考慮以此方式突破現有招生之框架。尤其在面臨少子化的時代,上述招生選才的思考模式,不僅可以破除明星高中的迷思,讓高中學習全面化、平均化,更能讓大學走向「特色化」之發展,可謂一舉數得,創造多贏!

其次,有賴教育部的突破與努力
特殊選才的招生模式,固然已經豎立了其標竿價值,然而標竿也僅止於標竿。教育部在105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計畫中,共核定21所大學辦理,預計招收學生名額僅有151(詳參:105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升學網),可謂杯水車薪,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大學選才,不應該只限縮於傳統筆試(詳參:美國頂尖大學選才 取消考試成績,翻轉教育 作者:程遠茜 2015/08/14),其理由已如前述。誠摯地建請教育部,大膽開放,讓各大專院校自主邁向創新的招生方式,才能讓學生達到真正適才適所,並符合教育部「適性揚才」的目標!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凝聚實驗與創新的力量-全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共識營

本聯盟很榮幸能協助促成辦理此次(104.12.21)盛大的重要活動;相信對日後實驗教育計畫的審議,將逐年凝聚共識,為實驗教育提供更多的協助力量!
教育部國教署之審議委員共識營活動訊息
教育部於今(21)日在高雄首次舉辦全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共識營,邀集各地方政府及本署實驗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藉由討論和澄清實驗教育的理念與價值,解析與釐明實驗教育法規及實務疑義,凝聚實驗與創新的力量,促進實驗教育永續發展。教育部林騰蛟次長親臨主持開幕儀式,與各縣市實驗教育審議委員進行交流。
本日活動辦理兩場次專題座談,分別邀請長期深耕實驗教育的推動者,包括臺北市立大學吳清山教授及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教授擔任主持人,並由臺灣實驗教育聯盟魏坤賓秘書長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陳怡光理事長擔任引言人,由國立政治大學馮朝霖教授、中正大學鄭勝耀教授臺中市磊川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林玉珠校長、臺北教育大學周志宏教授中華民國振鐸學會丁志仁理事長等人,共同暢談實驗教育推動理念、並分享各縣市申請案例實務研討。
本次活動除專題座談外,並採「世界咖啡館」模式分組討論,由專家學者擔任桌長,帶領各縣市代表進行主題式研討,以互動討論確實瞭解實驗教育之精神與價值,深入探討實務運作所面臨之種種問題,與會人員收穫滿滿,並表示透過本次活動,將為未來實驗教育推動,帶來正面、積極的能量。
實驗教育強調「創新求變、適性多元」的核心精神與價值,因此,期望此次共識營匯聚各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會的共識,鼓動這一波實驗與創新的力量,共同永續推動實驗教育穩健發展。